7月20日,“生態(tài)治理看榆林”陜西日報社全媒體行動調研采訪活動西南線一行走進榆陽區(qū)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。
“一年一場風,從春刮到冬,風刮黃沙難睜眼,莊稼苗苗出不全”,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,榆陽區(qū)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的真實寫照。當時,全區(qū)林木覆蓋率只有1.8%,補浪河鄉(xiāng)80%以上的土地都是荒漠,在近百公里的風沙線上,除了星星點點的駱駝刺,幾乎見不到綠色。屋里白天要點燈,屋外抬腳不見蹤,沙窩窩里滾爬著無數窮苦無助的農民,形成了沙進人退痛苦無助的尷尬局面。治沙之難,難于上青天,千百年來,多少英雄豪杰望沙興嘆,空懷斗志卻束手無策。
1974年,為積極響應黨中央“植樹造林,綠化祖國”的偉大號召,改變惡劣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54名平均年齡只有18歲的姑娘,組建起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的前身——“長城姑娘治沙連”。在首任連長童軍的帶領下,她們打起背包,扛著紅旗,邁著堅實的腳步,向風沙侵蝕最嚴重的毛烏素沙地南緣黑風口——補浪河進軍?!盀⒈M渾身千滴汗,走進沙地戰(zhàn)惡狼”,開啟了治沙造林的艱難征程。
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治沙的接力棒就這樣在一代代隊員中傳遞?!耙话谚F鍬,一支鋼槍,軍旗是我們心中的太陽?!边@首鏗鏘有力的連歌,一唱就是近五十年。
改革開放后,為了順應時代的變革和發(fā)展需求,在軍地各級領導的支持與關懷下,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積極探索實踐新的經營管理模式,在專家的指導下,先后建成了千畝育苗生產基地,千畝畜草、千畝經濟林、千畝花棒等沙生植物。
連隊自成立以來先后經歷了15任連長,400多名女民兵。隊伍換了一茬又一茬,但“誓把黃沙變綠洲,敢教日月換新天”的治沙精神薪火相傳。一代代治沙連隊員憑著愚公移山式的執(zhí)著,用青春和汗水筑起綠色屏障。連隊累計推平沙丘800多座,營造防風固沙林帶35條,修建引水渠35公里,讓14425畝荒沙地披上了綠裝。連隊先后被團中央、林業(yè)部、全國婦聯評為“新長征突擊隊”“三八紅旗單位”和“綠化祖國突擊隊”,被蘭州軍區(qū)評為“學雷鋒先進集體”;被省委、省政府、省軍區(qū)授予“治沙英雄女民兵連”等榮譽稱號。
昔日茫?;纳匙?yōu)榻袢掌G洲,是治沙連姑娘們一手一土累積、一草一木相續(xù)的生命果,更是400多名女戰(zhàn)士用汗水、淚水和智慧澆筑的精神豐碑。
一代代榆陽人北治沙、南治土、齊治水,把一片片大漠荒山變成了綠水青山,經過70余載賡續(xù)奮斗,從根本上扭轉了生態(tài)脆弱的局面。全區(qū)林木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.8%提升至45.8%的國家森林城市,林木保存面積從19萬畝增加到482.2萬畝,境內57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有效治理。曾經風沙肆虐的不毛之地變成了林茂糧豐、渠系配套的綠色田野,創(chuàng)造了從“沙進綠退”到“綠進沙退”的生態(tài)建設奇跡,為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公里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時代在變,環(huán)境在變,治沙精神卻歷久彌新,愈加寶貴,曾經的“沙害”變?yōu)楝F在的“沙利”。如今的補浪河田成方、樹成行,渠成網、路相通,藍天白云與阡陌縱橫的農田交相輝映,詩意盎然的田園畫卷美不勝收。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現已建成“愛國主義紅色教育基地、軍事拓展訓練基地和生態(tài)觀光旅游基地”三大基地和“紅色教育區(qū)、打靶訓練區(qū)、拓展訓練區(qū)、生態(tài)園林景觀區(qū)、設施農業(yè)觀光區(qū)、生態(tài)特色養(yǎng)殖區(qū)、觀光旅游區(qū)、擁軍愛民示范區(qū)”八大功能區(qū)。每年接待參觀拓展研學、觀光休閑團隊1000多個,累計接待游客突破70萬余人次。(記者 宋歡 穆騁)
我也說兩句 |
版權聲明: 1.依據《服務條款》,本網頁發(fā)布的原創(chuàng)作品,版權歸發(fā)布者(即注冊用戶)所有;本網頁發(fā)布的轉載作品,由發(fā)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,遵守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無商業(yè)獲利行為,無版權糾紛。 2.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,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,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。該項服務免費,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。 名稱:阿酷(北京)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網絡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,完全遵守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。如有侵權行為,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(guī)定刪除侵權作品。 |